海宁观潮节现场,警队巡逻保障安全。 拍友 裴誉骁 摄
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浙江,从现代化总布局中谋划推进平安浙江建设;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要补齐短板;坚持和发展新时代“枫桥经验”。
■ 2021年群众安全感达99.19%,成为群众最有安全感的省份之一。
■ 建立健全风险闭环管控大平安机制,2012年至2021年,每10万人命案数从1.32下降到0.38,亿元生产总值安全事故起数从0.679下降到0.017。
■ 构建起“一中心四平台一网格”基层治理体系,来信来访数从2012年的37.3万件(人)次下降到2021年的14.6万件(人)次。县级矛调中心实现全覆盖。
■ 目前,10个设区市、83个县(市、区)被授予平安金鼎,其中7个设区市、61个县(市、区)被授予一星平安金鼎。
民警在进行禁毒宣传直播。 省委政法委供图
过去十年,浙江始终遵循“大平安”理念,进一步发展人民安居乐业、社会安定有序的良好局面,助力续写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的浙江篇章。平安是极重要的民生,也是最基本的发展环境。如今,平安浙江建设惠及人民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,群众的获得感、幸福感、安全感更加充实、更有保障、更可持续。现在,让我们一起来听听浙江人的平安故事。
大市派出所民警在下姜村巡逻。淳安县公安局供图
淳安县公安局大市派出所民警章维斌:
以“三能”标准担当作为
我已经有40年警龄了,曾经在淳安县公安局下辖的派出所、刑侦大队、法制大队等多个岗位都工作过。如今,我到大市派出所当了一名社区民警。大名鼎鼎的下姜村,就在我们的辖区。
看到城乡安宁和谐、群众安居乐业,是我职业生涯最大的欣慰。过去十年,是一段难忘又珍贵的岁月,我参与并见证了浙江社会治安的持续改善。
“平常时间能看得出来,关键时刻能冲得出来,危急时刻能豁得出来”,现在到淳安县公安局,进门就能看到这“三能”。我们全省公安民警,就是以“三能”的标准,始终把打击违法犯罪、维护社会稳定作为目标追求。
“平常时间能看得出来”,公安工作重点在平时。十年前,乡村(社区)矛盾纠纷多,治安案件多发易发。近年来,我们不断夯实基层基础,把工作做到平时,建起乡村警务室、社区警务站。小案不小看、小事不小办,我们深化破民案、办民事、解民忧、帮民忙、惠民利“五民工程”。这样既提升了民警的业务能力,又进一步密切了警民关系。民警在基层治理中的“好帮手”越来越多。我所在的大市派出所,发动民宿业主、民安救援队、民兵、乡贤等人员组成的“下姜管家”,齐心协力使治安隐患化解在小、处置在早。这两年,我们实现了警情和发案的“双降”。
“关键时刻能冲得出来”,对民警而言就是要担当作为,主动求变。关键时刻能破大案要案,是民警的职责。这几年,我们针对新出现的恶性案件,发生一起就侦破一起。
如今,电信网络诈骗等新型犯罪越来越多。我们依托数字化改革成果,通过大数据筛选出易受骗或正在受骗的人群,精准宣传防范,进一步降低发案率。
“危急时刻能豁得出来”,公安民警是和平年代牺牲最多的一支队伍。防汛防台、应急救援,总能看到公安民警的身影。这两年,我们还奋战在抗疫第一线。今年春节,我和许多同事就是在隔离酒店度过的,20多天没回家,协助做好人员转运和秩序维护等工作。
我想,只要全省公安民警都能坚守职责,守护好每一个基层小单元,就能汇聚成全省的“大平安”。
江北区一起矛盾纠纷调解现场。拍友 陈灵燕 摄
江北区社会治理中心调解员王军民:
矛盾纠纷一站式化解
我是学法律的,今年55岁,刚参加工作时在司法部门调解科,后来当过公证员、做过法官,也在法律援助中心工作过,现在从事人民调解工作,成功调解过上千起矛盾纠纷。
以前,群众遇到矛盾纠纷,需要“来回跑”“反复跑”“多头跑”,还面临“难解决”的情况。过去十年,省市区一直在改革,核心目的就是让群众在“家门口”就能解决烦心事。把“最多跑一次”“最多跑一地”理念运用到社会治理领域,逐步实现了“小事不出村(社区)”“云上就能办”,矛盾纠纷化解越来越高效。
过去,社会矛盾纠纷调处资源分散在各个部门。2019年,全省各县(市、区)陆续成立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,整合各类调处资源。现在,只要进一扇门,基本就能实现矛盾纠纷“一站式”解决。
2019年12月,江北区成立了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,整合信访、公安、司法、人社等部门,还有律师、调解员、心理咨询师等常驻。为了更充分调动党委、政府、社会和群众等多种力量实现精细化治理,江北区还建立了826个网格,每个网格都有网格长和专兼职网格员,他们既能发现社会治理中出现的隐患,又是第一线的调解员。
以前是出了事情“看急诊”,现在要逐步向“治已病、防未病”转变。这两年,我们利用数字化改革成果,推动基层治理从“单一矛盾纠纷化解”逐步向“风险监测、预警预判”转变,提前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、化解在萌芽状态。
2022年4月,江北区在原矛调中心的基础上成立了社会治理中心,集运行监测、矛盾调处、分析研判、协同流转、应急指挥、督查考核等功能于一体,推动数字化改革成果在基层治理领域广泛运用。
比如,我们在全省率先开发、投入使用首个消防通道数字化管理系统,只要监控拍摄到消防通道有违停车辆,会自动通过后台发送违停告知短信给车主,这个过程只需要几秒钟。据统计,截至8月底,“非接触”执法模式已办理小区消防通道堵塞案件2235起,发送告知短信6000余条。系统上线后,我们再也没有接到此类投诉。
志愿者在织里镇街头参与文明劝导。 织里镇供图
吴兴区织里镇社会管理办公室主任许乐:
分好“责任田” 治理更精细
2012年到2022年,我在织里镇工作了10个年头,深刻感受到这十年的变迁。
这个因童装闻名的小镇,拥有中国最大规模的童装产业集群。产业的壮大,吸引了45万名新老织里人在这里生活,其中外来人口35万。庞杂的人口、众多的企业,随之而来的是合同、劳务等各类纠纷,社会治理挑战很大。
在织里镇当干部,压力挺大的。我们在编干部才200多人,怎么管好这么多人?我们想到,深化浙江走在全国前列的“网格化管理、组团式服务”,将每一个网格治理好了,整个镇就治理好了。
一个网格就是一块“责任田”。我们按照地域特色进行网格设置,“责任田”越分越精细。织里镇现在共有128个网格,微网格577个,不仅对原来的网格进行全盘、科学整合,将所有网格员统一身份,还把执法、安监等部门职权下放,市场、交通、市政、环卫等部门设专人联系,让基层有了更多发现问题的“眼睛”和全天候解决问题的“手脚”。每个网格内的老百姓反映问题不用找部门,只要找网格员就能直接处理,办事更加便捷。
结合城乡社区现代化建设,今年我们集中红色资源,将3700多名党员进驻到网格中,进一步充实网格力量,使网格治理变得更精细。
为了让改革顺利推进,我作为镇全科网格改革试点工作小组成员之一,每月都会找相关职能部门和网格员代表进行座谈,听听他们的意见和建议。今年4月,有网格员建议,要明确网格员具体需要完成的任务。根据建议,我们修改了《织里镇全科网格员工作手册》,目前仍在不断完善中。
平安是百姓福祉。十年间,我们在健全治理机制、充实网格力量的同时,还发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,特别是“平安大姐”“老兵驿站”“平安公益联盟”以及17个异地商会等社会组织多方参与的“大调解”,成功化解各类矛盾纠纷,凝聚人心,形成“以新助新”织里模式,让新老居民共治共享、融合发展。
如今,织里镇经济社会发展越来越快,居民人均收入年均增长11%。群众对党委、政府满意率达98.8%,小镇已变成一座和谐安定、百姓安居的产业新城。
舟山市普陀区市民在24小时5G智助警务亭办理业务。 拍友 邹训永 摄
大平安护航新发展
平安绘就的底色,让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更显成色。
十年来,浙江全省上下沿着习近平总书记开创的平安浙江建设道路砥砺前行,风险闭环管控大平安机制不断完善、社会治理效能不断彰显、改革创新成果不断涌现。
2021年浙江群众安全感达99.19%,位居全国前列。
作为一张亮丽的金名片,平安浙江建设,早已从传统意义上的生命财产安全,上升到安业、安居、安康、安心等各方面,内涵外延不断拓展,标准要求更新更高。
涵盖经济、政治、文化和社会各方面宽领域、大范围、多层面的“大平安”,有力守护着浙江经济社会的稳定快速发展、人民群众的安居乐业。
城市里,社区警务站24小时警灯闪烁,治安民警巡逻不停;在乡村,驻村警务室就在身边,打通警务服务“最后一公里”。不断织密的安全网、持续拧紧的安全阀,为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安全感。
为期三年的扫黑除恶专项斗争,浙江共打掉黑恶团伙3474个,抓获犯罪嫌疑人3万多人,推动基层社会、政治、经济生态进一步净化。全省刑事立案、命案数量持续下降,2021年较2016年分别下降24.3%、46.3%。
一手抓经济报表,一手抓平安报表,已成为全省上下的共识,全领域风险识别和闭环管控理念深入人心。按照“遏重大、降较大、减总量”总体要求,浙江全面落实公共安全行业监管责任,完善食品药品安全、生态环境、防灾救灾等工作机制,各领域安全事故起数、伤亡人数持续下降,重特大安全事故得到有效遏制。
基础不牢,地动山摇。作为“枫桥经验”的发源地,浙江始终坚持和发展新时代“枫桥经验”,深化群防群治,夯实基层基础,使“枫桥经验”在服务群众、预防化解矛盾纠纷等工作中,发挥出更大效能,展现出历久弥新的魅力。
在浙江,县级矛调中心(社会治理中心)实现全覆盖,涵盖综治工作、监管执法、应急管理、公共服务的“四个平台”,30多万个智慧网格成为精细化治理最小单元。2021年,全省县级矛调中心接待群众130.3万人次,受理各类矛盾纠纷71.72万件,办结率92.97%。“小事不出村、大事不出镇、化解在县域、矛盾不上交”,县域已成为浙江防范化解重大矛盾风险的“终点站”。
建设平安浙江,群众既是受益者,也是重要的参与者和建设者。“武林大妈”“东海渔嫂”“红枫义警”“西湖群众”等越来越多的平安志愿者和社会组织主动参与,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共同体进一步形成。
新冠肺炎疫情防控、涉网新型犯罪等新的重大风险挑战层出不穷,如何化解?浙江通过数字化改革,提升整体智治水平。浙江省矛盾纠纷协同化解系统、平安风险监测预警防控平台、反电诈、金融风险防范与处置、“民呼我为”等一批数字化场景应用,破解了传统方法难以解决的问题。
武林大妈管出满满幸福
早上8时,杭州武林路渐渐热闹起来,沿街的商铺陆续打开门面,迎接新的一天。在这条杭州老牌的商业街上,家住拱墅区武林街道长寿社区的俞翠英身着绣有“武林大妈”卡通图案的红马甲,开始了沿街走访。
无论刮风下雨,周边商户、居民都能看见她走街串巷的身影。“服务邻里、守护平安,我们人人都是‘武林大妈’。”在这片充满市井味、烟火气的杭州老城区里,俞翠英和大家一起,见证并守护着平安与幸福。
今年65岁的俞翠英义务担任“武林大妈”平安志愿者已经6年多了。2016年,街道招募平安志愿者,她马上报名,成为杭州市第一批“武林大妈”。
十年前,在这片人来人往、喧闹繁华的区域里,小偷小摸、消费矛盾、邻里纠纷等问题不同程度存在,成了当地居民的一块心病。“当时这里的治安秩序不太好。”俞翠英说,武林街道环境较为复杂,是杭州主城区人口密度最大、经济活跃度最高的街道之一,既有步行街又有许多开放式老小区,一天人流量多达数十万。
以武林夜市为例,这是不少游客来杭州旅游的一个重要打卡点。但夜宵商家消防隐患、油烟污染等问题,此前一直困扰着周边居民。事不大,但管起来却不容易。一个城市少不了烟火气,如果一味靠行政手段处罚处置,难免影响城市活力。
2016年以来,杭州一方面对武林区块开展老旧小区改造等一系列硬件上的提升,另一方面在基层治理上不断创新,探索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新模式。“武林大妈”就是群防群治的一次探索。
“武林大妈”们好管“闲事”也能管“闲事”。商家灭火器快过期了,上门催换;邻居间有纠纷,主动调解。每年“武林大妈”上报消除安全隐患500多起,调解纠纷百余起。“我为人人,人人为我。”俞翠英说,在大家的共同守护下,街区有秩序更有活力,一张群防群治的社会治理网,让社区居民在浓浓烟火气里品味平安幸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