资料图。韩章云摄
“以全球城市化为例,到2050年,将再有25亿人进城,全球人口70%将成为城市人,需要再增加400座超级城市。这些超级城市很可能将建在亚洲、非洲。”清华大学全球可持续发展研究院联席院长吴红波指出,根据城市化发展规模,城市已成为未来人类可持续发展的主战场。
近日,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论坛在深圳举行。与会专家达成共识,认为创新、转型和重塑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。
75%的温室气体来自城市
“我们在吃地球‘老本’。”吴红波开门见山提出“地球超载日”概念。“人类年度资源消耗量超过该年度资源再生量的那一天,就开始了当年资源的‘透支消费’。”他忧心地说,“据测算,超载日在逐渐提前。这透露出地球生态状况很严峻,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表现出不可持续的状况。”
他指出,全球城市面积仅占地球陆地的3%,却贡献了70%左右的GDP,也消耗了60%以上的能源,并产生了75%的碳排放。因此,城市已成为未来人类可持续发展的主战场。
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副主席索科纳持同样看法。“世界上超过50%的人口居住在都市区,导致二氧化碳激增,产生温室效应,75%的温室气体都来自城市。”他认为,现在城市不仅是经济发展的先驱者,同时也是创新型解决方案的来源,因为“城市的重塑和适应,让我们有机会去对抗气候变化”。
城市要怎么重塑?2018年3月,我国批准了深圳、太原、桂林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。吴红波说:“如果深圳能闯出一条新路,让我们看到未来超大型城市如何发展,将对我国乃至其他国家提供发展参考方式。”
全面创新落实可持续发展
如何才能对抗气候变化,破解城市化带来的交通拥挤、环境污染等“大城市病”,专家们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。
“首先必须了解气候变化是怎样影响住宅区的,同时在城市规划设计中,了解城市中的基础设施与气候变化之间的相互关联性,并将这些设施作为城市转型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基础。”索科纳强调,进一步了解整个社会经济结构和生产方式,以及消费对气候变化周期的影响,才能制定更有效的政策。
在吴红波看来,落实可持续发展,必须实现全面的创新,包括发展理念创新、发展方式创新、消费方式创新、组织方式创新、科学技术创新和落实方式创新。他举例说:“资料显示,大自然产生1厘米厚的土壤,需要1000年。一旦土壤被污染,将长期不能恢复。目前全球已有三分之一的塑料制品进入土壤,因此,改变人类的消费模式迫在眉睫。”
“科技推动可持续发展的落实不仅是中国的事,也涉及到国际合作。”吴红波指出,要鼓励各国开发可持续发展的新科学技术,推动科技合作,鼓励向发展中国家转让和推广环境友好型技术,加强能力建设。中国就此已作出了不懈努力,如提出建设全球能源互联网倡议,向联合国免费捐赠世界首套30米分辨率全球地表覆盖数据库等。
提高生态效率降低资源消耗
中国工程院院士、清华大学环境学院钱易教授指出,可持续发展的提出,是由于工业革命给人类带来了很多亟须解决的问题,包括资源短缺、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。
“这是一个与传统发展理论完全不同的理念。”她解释道,“要从单纯的以经济增长为目标转向经济、社会、资源和环境的综合发展;要从注重眼前和局部利益转向注重长远和整体利益的发展;要从资源推动型转向知识推动型的发展;要从破坏自然转向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发展。”
改革开放40来年,中国发展速度超过了发达工业化国家,但资源消耗太快。目前已有74座城市属于资源枯竭型城市。面对越来越严峻的生态环境,可持续发展的崭新发展理念被提出。
“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,就一定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。”钱易特别提到,我国在发展过程中,仍然需要提高生态效率,降低人均资源消耗量,“发展GDP的同时,做到节约资源又减少污染。”